当前位置:展会首页 /同期活动 / 案例征集

也可直接联系我们

方式一 拨打报名热线或邮件咨询:

电话: 010-67046081

邮件: 195024562@qq.com

方式二 填写参会确认表

表单下载: 下载

发邮件至: 195024562@qq.com

或传真至: 010-67046081

2024·智慧治理篇 | 创新经验之“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赋码平台”

  为深化政法智能化建设,加强“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法制日报社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

  作为装备展配套活动,法制日报社于2024年3月继续举办了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征集宣传活动,活动征集了“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创新经验。

  在2024年7月10日至11日举办的成果展上,对入选的创新经验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已编辑整理成册——《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汇编》。

  该汇编分为智慧治理篇、智慧法院篇、智慧检务篇、智慧警务篇、智慧司法篇五个篇章,为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及时、准确、 实用的资讯信息与经验观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开辟专栏,将部分创新经验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以下推出的是《智慧治理篇 | 创新经验之“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赋码平台”》

  

  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赋码平台

  湖北省宜昌市数据局

  一、案例背景

  数字经济是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2022年1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统筹集约、全面覆盖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宜昌作为首批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紧密围绕“城市治理补短板,城市发展赋新能”诉求,制定了“宜昌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打造宜昌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

  (一)项目的必要性

  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赋码平台(以下简称“编码平台”)以解决城市数字公共设施(以下简称“数字设施”)的源头分散、标准不一、条线分散的数据难题为切入点,以“一数一源,同源共用、多源校验”为目标,围绕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的能力需要,进行编码平台建设。一方面,构建相应能力为宜昌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统一数字标识编码赋码提供能力支撑,实现设施数字资源的治理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沉淀公共基础设施的数字资产。另一方面,提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对外服务相关能力,支撑宜昌城市各类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统一调度,推动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间编码、用码的一致性。并在宜昌城市大脑体系下,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成果与CIM基础平台、IRS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一码连万事万物”的成果展现与服务应用,为职能部门业务应用深化和宜昌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解决的重要难点

  目前,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灭失的不同阶段的管理权责分散在各职能部门中,部门基于自身业务的管理,对于同类设施的信息彼此独立、互不相通,造成了信息孤岛、协同困难的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数字设施编码赋码解决城市设施统一识别问题”

  数字设施涉及到全市多个部门,不同部门间数字设施存在各自的行业代码或者无代码规则,互相之间无法识别,缺乏统一的“身份证”去做甄别,在城市设施统一识别方面,数字设施编码赋码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唯一性。通过编码和赋码,每个设施都可以获得一个独特的标识码,避免了因设施名称相似或混淆而导致的识别错误。二是普适性。数字设施编码赋码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城市设施,包括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建筑设施等,实现了城市设施的全面覆盖。三是可扩展性。随着城市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增加,数字设施编码赋码系统可以灵活地进行扩展和升级,满足城市管理的不断变化需求。

  2.“数字设施编码赋码破解城市设施跨部门协同互通难题”

  在当前各部门数字设施信息融合度不足、衔接不畅的背景下,基层权责关系变得模糊,特别是同一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分管部门众多,导致数据来源繁杂、完整性差、准确性缺失。因此,引入统一识别代码成为关键举措。这一代码能够将不同来源、格式的数据进行关联与融合。通过“同源共用”的方式,各业务应用得以利用统一识别代码串联各部门业务中的各类属性,从而破解了部门间互通难题,提升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数据在各部门、各系统间的共享与流通,显著提高了数据利用效率。

  3.“数字设施编码赋码解决城市设施业务关联及持续更新维护”

  目前,数据之间缺乏互联互通,呈现出割裂状态,无法有效支持具体的业务应用。部门业务数据与空间数据主要依赖人工进行采集和治理,不仅耗时费力,而且人力成本高昂,问题频发,同时数据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障。这导致对数字设施的全面管理和关联关系、数据调用及处理的响应速度滞后,无法满足城市治理对数据实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数据更新的难题,宜昌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业务中增量数字设施生产过程中的数据,通过“源头”实现增量更新,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次,当数字设施在其他业务中出现损毁、拆除等情况时,通过编码平台接口及时通知引用过该设施的部门,以便开展后续的业务更新工作,保持数据的同步性。此外,还建立了数字设施问题下发、处置、更新、反馈的机制流程,一旦发现设施属性问题,即可迅速进行更新,确保数字设施数据的实时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4.“数字设施编码赋码推动城市政务业务应用体系化”

  针对当前业务部门所面临的问题,即业务系统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信息共享交流不畅,以及技术快速迭代和数据治理理念滞后等挑战,宜昌全面梳理了现有的应用系统,形成了全市政务应用系统的详细台账。了解每个系统的功能、运行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利用数字设施编码赋码开展标准对接,通过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数字设施分配唯一的识别代码,实现了系统与数据间的标准化连接基础,制定了部门业务系统与编码平台对接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宜昌进一步开展了应用程序和工具的整合工作,各部门按照合并重复功能、关停无用特性、拆分强耦合功能的原则,对现有的应用系统和工具进行了优化和整合。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简化了操作流程,减少了重复工作。

  二、主要内容

  (一)打造标准规范,明确统一标识代码编制规则

  按照标准先行,规范引领的原则,宜昌推出了《宜昌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规范(试行)》标准规范,将城市各类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打散、分类、数字化、编码、编目,形成了管理单元类、用地类、建筑物类、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农林牧渔业设施、工矿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点、政务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地形地貌数据、自然资源数据13个大类,打造万物互联时代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数字身份证”(全局唯一标识)。

  将城市公共基础要素统一标识编码分为三段,第一段编码表示行政区划代码(6位);第二段编码表示数字设施的分类,含大类、中类、小类各两位(6位);第三段编码表示城数字设施对象的顺序号(9位),共21位。

  

  图 1编码规则

  (二)梳理城市设施,明确编码实施对象的分类及责任主体

  宜昌推行《宜昌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识别代码责任主体清单(试行)》,明确各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清单,确认编码赋码工作的数字设施分类、责任主体、基本属性等信息,确定数字设施的管理、运维、运营部门或机构等。通过这一清单,可以使组织的各个部门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编码赋码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打造配套系统,构建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所需能力

  建设编码平台,解决数字设施治理、编码、关系构建、更新维护、应用服务的需求,提供人工服务完成具体治理工作,提供在线编码服务接口,支撑职能部门自行编码操作,根据空间和业务属性为数字设施构建关系,让数字设施形成有机整体,更好解决业务应用问题,对数字设施问题进行集中管理、分派,完成数字设施对象、基础属性和关系维护,提供标准服务接口、按业务需要的定制接口,推动宜昌政务数据资源的一体化调用,助力宜昌业务应用体系化、标准化,进而实现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四)构建服务接口,利用城市数字设计及编码推动应用体系化标准化

  宜昌通过全面梳理、科学分类、标准对接、系统整合、重构再造、创新应用、的方式开展应用体系化标准化工作,推动数据融合,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利用编码平台的数据和接口标准,各政府部门开展新建系统和存量系统的整合、对接和改造,形成统一数据标准、统一系统规范、统一应用服务。多个单位共享协同的应用,统筹制定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总体要求和规范,提高应用的统一性和标准化。

  三、应用成效

  (一)应用场景1-“打造城市级的数字设施统一识别与服务基础”

  数字设施编码赋码技术是实现城市设施统一识别和管理的基础。通过将各类设施进行编码和标识,可以帮助部门实现设施的快速定位和识别。通过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万物编码,实行“唯一编码、统一关联”,将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的唯一编码标识,作为一个公共数据项充当桥梁,使不同的数据库连接整合起来,解决数据融合应用难的问题,破除政务数据“聚而不通”困境,促使数据要素价值化。同时将业务数据与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进行关联,当业务数据发生变更时,可通过唯一编码标识实现数据更新回流,解决数据鲜度无法保障的问题。借助唯一编码标识体系解决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关联融合与更新,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图 2 打造城市级的数字设施统一识别与服务基础

  (二)应用场景2-“探索数字设施应用实现跨部门协同互通”

  编码平台落实13大类、70中类、487小类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成果,以CIM为基座,利用编码平台对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编码赋码,集成“一标三实”数据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打造数据统一管理、系统统一融合、服务统一发布的公共数字底座。通过底座平台已向公安、住建、自规等多个部门共计26个系统提供应用支撑,试点建设成果已在智慧工地管理、自然灾害防控等应用场景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安全生产场景中,提供园区、重大危险源、物联监测点、人员车辆定位等均能可视化显现,减少危化安全监管自区。消防智能接处警场景通过智能语音分析报警信息,匹配标准地址,快理定位目标地,智能规划最优路线,提高出警效率。

  智慧工地系统与工改系统的规划审批信息对接、借助底层平台支撑获取建筑物规划红线,叠加建筑物实景信息,可更直观地识别建设单位是否超出红线边界。

  平台开始向应用探索,除了安全监管,利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的行政区划、CIS地图、地形地貌、化工企业标准地址等基本数据,长江大保护带来的成效变化可看、未来趋势可判,通过规划体系、重点项目、评价考、协同执法实现可控可管。提高政府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能力和响应速度,优化城市治理效果。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基于公共数字底座,可以开发各种智能化服务应用,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图 3 基于底座平台提供智慧化场景数据支撑

  (三)应用场景3-“创新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涵盖了从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灭失的每一个环节,保留了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的业务动向。通过这一管理模式,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了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工作,从而推动了数字政府应用业务的共通共治。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城市审批系统中,通过统一识别代码串联了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竣工、交易、使用和灭失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中,获取到该环节的统一识别代码后关联各环节的业务信息,在工程建设审批中,通过统一识别代码串联了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阶段基本信息、施工图审查信息、施工许可基本信息、竣工验收基本信息、不动产登记、房屋征收、拆除工程备案,通过编码赋码系统为多类数字设施在业务办理中所需要的注册、申请、串联、监控、共享、关联、注销、统计、救济的相关能力,实现从源头管理到共建共享共用共同更新的全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数字政府的工作效率,还显著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它使得政府能够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供更加高效、智能的治理服务。

  

  图 4 创新数字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责任编辑: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