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展会首页 /同期活动 / 案例征集

也可直接联系我们

方式一 拨打报名热线或邮件咨询:

电话: 010-67046081

邮件: 195024562@qq.com

方式二 填写参会确认表

表单下载: 下载

发邮件至: 195024562@qq.com

或传真至: 010-67046081

2024·智慧治理篇 | 创新经验之“检察机关构建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的探索与展望”

  为深化政法智能化建设,加强“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同政法工作深度融合。法制日报社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

  作为装备展配套活动,法制日报社于2024年3月继续举办了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征集宣传活动,活动征集了“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创新经验。

  在2024年7月10日至11日举办的成果展上,对入选的创新经验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已编辑整理成册——《2024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经验汇编》。

  该汇编分为智慧治理篇、智慧法院篇、智慧检务篇、智慧警务篇、智慧司法篇五个篇章,为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及时、准确、 实用的资讯信息与经验观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开辟专栏,将部分创新经验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以下推出的是《智慧治理篇 | 创新经验之“检察机关构建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的探索与展望”》

  

  检察机关构建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的探索与展望

  ——以J省X市检察院建设情况为例

  王琦 赵卿 孙赞 徐敬文  徐州市人民检察院

  【摘要】: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在促进诉源治理、助推更高水平法治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检察建议存在质量不精、落实乏力等问题,为促进诉源治理,亟需坚持质量先行。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下,可将数字化建设作为重要支撑,通过建立社会治理研究基地,运用可视化管理平台+数据监督模型,探索构建协同共治、常治长效新格局,全面深化社会治理成效。

  【关键词】: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研究基地;管理平台;数字检察

  一、社会治理研究基地建设的现实需要与价值功能

  (一)现实需要

  1.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治理主力军,其设立目的和价值是根据国家治理要求调整。1981年,中央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检察建议作为检察机关贯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方式而出现,其针对案件办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堵塞漏洞的建议,以达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目的[①]。在接下来几年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和相关文件中,均对检察建议作为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予以充分肯定。[②]

  2.落实高质效办案的内在要求。

  研究基地紧盯社会治理漏洞,通过高质量审核、备案、落实效果评估工作,将法律的严苛与社会的需要无缝对接,延伸办案效果,扩大办案影响,最终达至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相融,这也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内在要求。

  3.助力数字检察战略的创新探索。

  研究基地通过数字化、体系化建设,融合“四大检察”业务数据,针对社会治理中的漏洞及系统问题及时制发检察建议,实现数字治理和法治效能深度融合,是对传统办案价值的升华与重新定义,也是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有益探索。

  (二)价值功能

  1.实现“个案办理”向“系统治理”蝶变。

  研究基地依托大数据赋能,具有线索发现更具主动性、全面性和充分性,以及类案监督更为精准、深入、系统等显著优势,针对个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大数据打破信息壁垒,拓宽监督管理渠道,延伸监督效果。

  2.推动检察建议从“办理”向“办复”转变。

  研究基地打造“以检察机关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通过完善机制、堵塞漏洞、解决问题等,依法能动履行好“治已病”与“治未病”的诉源治理职责,实现全方位“人员融合、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目标。

  3.促进“治理”与“智理”同频共振。

  研究基地以系统思维研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综合管理平台(下称“管理平台”),确立“数字+监督”路径,让法律监督更高效、更智能,推动线索收集数字化、线索研判智能化、线索管理精细化、建议制发科学化,助力“社会治理”与“社会智理”同向发力,并驾齐驱。

  二、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的运行分析

  (一)基地概况

  研究基地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基本价值引领,紧扣保障社会治理走在前主题,围绕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关心和亟待解决的社会治理难题,统筹社会治理资源、检察实践资源、专家人才资源等,创设“235”工作法,发挥检察一体化优势,实现优秀检察建议、法律监督模型、调研报告等检察产品的集中产出。

  1.实现研究基地规范高效运转。

  组织架构上,成立社会治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徐州市检察机关社会治理研究基地运行机制》,建立“泛团队”和“融治理核心团队”提供团队办案支持。运行模式上,坚持基地实体馆与线上平台并行,构建从线索填报、线索评估到意见反馈、线索分流、集中审核,再到跟踪问效、总结宣传的闭环模式,切实发挥“案件支持”“建议生成”“数据支撑”“绩效管理”“人才培育”作用。

  2.为检察业务高质效开展提供智力支撑。

  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社会治理线索的报送、统计、反馈、分流、执行等功能。整理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建成“本地、淮海经济区十城、全国”三级检察建议库,实现关键领域定向搜索。邀请30余名高校教授、行政机关专家等组成专家库,纳入平台统一调用,为更好产出检察产品提供智力支持。

  3.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

  探索构建社会治理法律监督模型等数字化检察产品,将J省X市检察院“两中心三平台”丰富数据资源汇集融合、深度挖掘,进行筛查、比对、碰撞,更加精准发现影响社会治理的风险点,并推动问题系统解决。

  (二)运行机制

  1.线索管理机制。

  设置社会治理线索报送、汇总、反馈、分流、执行基地立项建议、重复线索提醒以及信息化统计功能,实现可视化应用,解决线索来源渠道窄、发现获取难等问题。

  2.专家咨询论证机制。

  完善专家咨询论证机制,将专业性、技术性等问题向专家咨询论证作为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前置环节,适时召开研讨会、座谈会,通过现场指导、线上答疑、书面函询等方式,充分发挥专家人才辅助决策效能。

  3.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研究基地深化“调研报告+检察建议+规范文件”工作模式,统筹全市力量开展类案分析,撰写调研报告、课题论文,并及时将成果转化为领导参阅件、检察建议等,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推进诉源治理。

  (三)实践成效

  研究基地运行以来,5件次检察建议及回函被最高检、省院通报表彰,8篇调研成果获核心期刊采用,相关做法被《检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并获最高检通报推介。组织对全市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进行专项评查,形成深度调研报告,转化为领导参阅件,有针对性出台规范,有效推动全市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制发全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停车泊位法律监督数字模型,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推动市政府通过《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相关部门优化设置停车泊位1300余个。

  三、社会治理研究基地的优化与展望

  (一)优化工作机制,形成科学有序工作闭环

  一是健全审核管理机制,对基层院拟制发的社会治理检察建议,构建“建议报审-评估分流-审核指导-意见反馈-制(不)发建议-成果转化-考核评价”审核管理机制,经基层院初审后,线上报送研究基地进行二次审核,解决检察建议滥发、乱发、重复发等问题。二是深化调查核实机制应用。既要查清被建议单位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又要找准法律政策依据,确保检察建议的精准性、专业性。三是完善业绩考评机制。在外部考核体系中,争取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工作纳入地方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联合推动检察建议有效落实;在内部考核体系中,探索设置检察建议核心指标、共性指标、基本指标、临时性指标,客观准确反映检察建议工作整体质量、落实情况和制发效果。

  (二)深化数字化赋能,放大社会治理效应

  在内部数据层面,充分运用J省X市检察“两中心三平台”数据资源,系统梳理线索点、特征要素和监督依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社会治理漏洞;在外部数据层面,充分利用并接入政法协同平台汇聚的公检法司四家单位数据资源,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加大对平台数据分析应用,通过“日研判、周调度、月分析”,及时发现社会治理漏洞。

  (三)强化协同共治,从单项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当代社会治理更强调社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片面强调检察建议权威与刚性,难以符合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系统性。[③]一是制发前充分沟通协商。对拟提出的检察建议,可通过召开公开听证、联席会议、征询会商等方式共同探讨,确保制发必要性。二是制发中争取多方支持。对类案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专项报告,积极向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专题汇报,争取支持。对社会治理漏洞,向专家、学者等开展意见论证探讨,提高对策可操作性。三是制发后加大跟踪问效。组织开展检察建议“检察开放日”、优秀检察建议及回复评选、典型案例宣传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化社会治理成效。

  [①] 孙谦主编:《检察理论研究综述 1979—1989》,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第395 页。

  [②]199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大力加强预防贪污贿赂犯罪的工作,针对案发单位暴露出来的漏洞主动提出检察建议,推动整改,促进会计、审计、监督、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完善,健全防范机制”。

  [③] 李立景:《协同赋权: 新时代中国检察建议的范式转型与重构》,载《湖南社会科学》2020年第5期。

  责任编辑:晓莉